05
Aug 0604
Aug 06Tiger Lillies有世界上最忧伤和最不要脸的手风琴
我听过 | | Shout (0)
讲讲这两天在哪些事情上浪费了时间吧。硬盘来了自然就下电影看。Bruce LaBruce太强悍了,以前我一直认为Gregg Araki是牛人,后来发现Larry Clark才凶猛。而看了Bruce LaBruce,这两个都是纯洁的小天使啦。Bruce LaBruce这样的算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下电影呢?应该也不算,真正的地下电影也许不是我能找得到了,也不会去参加什么电影节,LGBT的也不会。
再一个就是看了Columbine高中的校园枪击案的详细介绍。都是挺正常的美国中学生,小地方,上课,打零工,做作业,和朋友玩。真不知道为什么会仇恨和厌世。我不认为美国人是充满了仇恨的民族,不像我们,从小就满腹忧愁,时时处处被教育、被煽动,学会恨。我几乎看了一个晚上关于两个少年的信息。
再有就是读了连岳的日志。还真是挺搞笑的,那些笑话的确货真价实。但想想也挺悲凉,一个有良知,或者保守点说,一个有想法的记者,在中国只能用这种躲闪、迂回的方式在自己的日志里插科打诨。照他的说法,记者这个职业(在中国)是神圣而被践踏得血肉模糊的。哎哎,发现我现在反动得不行,应该时不时地接受一下党员Arrow同学的再教育。
最后也就是现在,我边听边看Tiger Lillies。这个美妙而淫荡的乐队啊,啥时候到美国来演出呢?
01
Aug 06她来自未来
我发呆 | | Shout (0)
有人记得这本苏联的科幻儿童连续剧吗?我是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的暑假里看的,应该是浙江电视台的拷贝。高中的时候我问过很多同学有没有看过这本电视剧,他们都说没有。只有徐串记得,并且告诉了我这本电视剧的名称是《她来自未来》。我当时已经记不起它的名称了。那天我和徐串在打扫我们班的卫生包干区,我十分激动,因为终于还有人记得,也就是说,这个记忆证明了那本儿童电视剧不是我的幻觉。
昨天晚上我又突然想到了那本连续剧,却google不出任何内容。我陷入了怀疑。难道徐串记错了电视剧的名称?我有点沮丧。其实谁都不知道那是一本伤感的电视剧。女主人公,也就是那个来自未来的女孩,最后要回到“未来”而与她“现在”的伙伴们告别,她一一对他们说了他们美好的未来。诗人,工程师,科学家…包括暗恋她的那个男孩。我记得我在看这段的时候哭了。我当时正在长大,经常面对一些孤独的时刻和感人的时刻。我对世界充满好奇。而现在,我对世界丧失了敏感。所以我怀疑起来,如果真的有人来自“未来”,那她在面对“过去”(也就是我们的“现在”)的生活时,一定毫无兴趣。可惜了那个暗恋她的男孩。
31
Jul 06这是一个奇怪的想法吗?
我发呆 | | Shouts (2)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30
Jul 06另一次毫无收获的周末总结
剩下的 | | Shout (0)
这个礼拜,结果还是没有说法。我开始真正地担心起来。几个月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一个浅薄的幻象里。太可怕了。
另一方面,也就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管他妈的”那个层面,我从白热和基维百科那里大概了解了我很喜欢的那种“摇摇晃晃”的吉他效果的名称和原理。
26
Jul 06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反动派 | | Shout (0)
我们付出了比我们生命更多的东西,我们付出了我们亲爱的国家的命运。看博尔赫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的时候记住了这句话。这是一个德国纳粹人员临刑前的陈述。和音乐、哲学纠缠不清的人生,在严肃,残酷,壮烈的体制下会是什么样的状态?我的肉体也许会害怕;我却不怕。小说里的那个人最后说。
而我的亲爱的国家正在做那件几十年前的事。这个纳粹化的进程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天涯的八卦版或者一个在普通不过的经济事件。我们会成功吗?我们的生活从来没有被哲学进入,我们拥抱着的是历史和近几十年来风起云涌的幻象。这个体制把每个人都紧紧抱在怀里,我们在亲密的摩擦和窒息里生出仇恨与爱。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纳粹,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这种说法永远不过时。多年的宣传和经验强化了民族沙文主义,有效地统一了群众的狂热和愤怒,我们把它叫做和谐社会。我们的统治者竭尽全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这种熵递减的活动,秩序为统治和管理省去不少麻烦。他们自然不会也没必要去想象系统崩溃时熵的突增,因为这种未来的灾难将与他们无关。
26
Jul 067月26日凌晨,一闪而过的David Sylvian
我听过 | | Shout (0)
现在我才知道Blemish里面的那种效果是有理论基础的,它们的名字叫glitch。David Sylvian做的还不是纯粹的glitch,毕竟有点岁数的人啦。但他用glitch和吉他试验出来的效果却无与伦比,他做了一个简约、玄妙的梦。很高兴David Sylvian这朵“前浪”暂时还不会死在沙滩上,否则满世界的isan,我会感觉无趣的。
25
Jul 067月25日,列宁
我发呆 | | Shout (0)
我在wikipedia上看到,1919年7月25日,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府发表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废除帝俄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小时候看过一本列宁的传记,是那种有很多修辞,词藻华丽的“少年读物”。妈妈对我主动买了这样一本书感到惊奇。这大概是我的虚无的左倾思想在少年时期第一次表现出来的非典型不完全症状。其实那本书我现在还放在书架上,还没有被卖掉,我曾经对里面的修辞很感兴趣,“母亲的声音就像一条温暖、明亮而宽阔的河流”。那本书把列宁写得很细腻感人,我一直难以忘怀,并且至今认为列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理想主义的人。
其实我去维基百科是要找一些爵士乐和根源布鲁斯的资料,因为我的iPod在播放Chris Rea的一个布鲁斯作品(track 1: Spy, Hofner Blue Notes, 2003)。某些半音音阶总能有效直接地触动我,不知是心理问题,习惯或经验,还是有物理学的解释,比如类似共振那样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