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Jul 08

我听过我写过(12) 他们住海边

样板戏 | | Shouts (2)

【人】Movietone
【物】The Blossom Filled Streets
【时间】2000年9月18日
【发行】Drag City(Domino授权)
【我有】CD和LP
【记号】DC193

我订的十二寸黑胶唱片到了,《开满樱花的街道》。Drag City 在扁扁的硬纸板大盒子上贴了花花绿绿的标签,歪歪扭扭地印着我的名字。打开盒子,黑胶碟的封套上有一棵拼贴的布艺花树。深深浅浅的墨渍和猩红的绒布,很漂亮。Movietone所说的“开满樱花的街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Movietone 是布里斯托的乐队。我不知道布里斯托有没有开满樱花的街道,但是他们住海边,并且愿意热烈地歌唱海边的每一个角落。我从未读到过如此细致的歌词,乐队的词作者Kate Wright用近乎散文的笔触记录了所有我可以想到的海边的景致,悬崖,灯塔,沿海公路和路边的长椅,晚星,沙滩,茂盛的花蕾。她的描述是专心和朴素的,我在歌词里读不到跌宕起伏,也读不到小快乐和小调皮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所有可能出现的矫情都不见了,人们各怀心事地来到海边,故事默默展开。

唱片从希腊的伊德拉岛(Hydra)开始,那是最最奔放的时刻,他们是春天里第一群鸟,第一群游鱼,第一只爬上沙滩尽情呼吸的虫,他们拥有整个海滩。透过玻璃杯,世界是金黄色和深蓝色的。主唱的声音一度被巨大的吉他失真和即兴演奏所淹没,但 Movietone几乎展现了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情境,以至连结尾暴风骤雨的吉他噪音都是温暖的。而第二首Star Ruby又换用简单的乐器,在稀疏的和弦与漫不经心的钢琴伴奏里我们看见春季最平常的景致,樱花开放,他们在傍晚的和风中散步,或者安然睡去直到明日互道早安。

从音乐的角度讲这并非是一张柔美的专辑,它棱角分明,音响上近乎粗糙。Movietone 用毫不刻意的态度来还原他们所热爱的海边:它的美,它的粗砺,它的壮阔和安宁。专辑里有 Seagulls/Bass 这样用贝斯模拟海鸥鸣叫的实验片段,也有漫长和忧伤的多乐器后摇滚作品 (Year Ending) ——在那里我还能听到些 Hood 九八、九九年的影子——每个英国的乐队都热爱他们的田野和海洋,它们是最美的。技术方面, Movietone 的与众不同来自于他们的低保真以及少量自由爵士的趣味。四轨甚至不分轨的收音,大量的吉他失真效果和各种原声乐器的即兴演奏,Movietone 呈现的是丰满、自由的音乐形态。而这个开放的结构之上承载着他们想要表达和尽力还原的东西。比如 The Blossom Filled Streets 里急促的变奏下用第二人称对花园、寓所、岩石和所以记忆细节的繁复描写;又比如单簧管和中提琴的大量运用,作者所醉心的费兹杰罗的《最后的大亨》和月光下的沿海公路(1930’s Beach House)。没有抽象的体会,他们的生活就是无数琐碎的物品和景色,看得见也摸得着。

Movietone的声音美学有时令我想起另一支shoegazing的先锋乐队Flying Saucer Attack,而前者的主创人员正是后者的贝斯手。手法上也许大相径庭(FSA是层叠的吉他噪音效果,而Movietone 更多的是原声乐器的即兴jam),他们音乐的张力却同样来自人声和器乐间剧烈的冲突。主唱节制的自言自语甚至不能被称作是歌唱,它不断地被汹涌的音乐切割、打断、淹没。一张一弛令他们的作品极具立体性和画面感,正如他们的名称Movietone 所暗示,是独特的声影结合。夜晚从向海的长窗进入他们的房间,月光下所有的花都绽放出柔和的色泽,窗前有飞鸟的影子,它们带来海洋的气息(Night in These Rooms)。只有电影能表达的美感此刻却奇妙地出现在了他们的音乐里。

Movietone 在消失以前总共出版过四张专辑。除了首张仍是热衷于噪音的独立音乐,后来的作品均为描述海边生活的闲云野鹤之作。《开满樱花的街道》是他们的第三张唱片,他们仍然没有丢掉效果器和Shoegazing的音色,但在此后的收官作《沙滩与晚星》里,Movietone 彻底地摒弃了录音技术和器材的苛求。他们甚至不再需要一间录音室而仅在沙滩或者教堂演奏、收音。曼陀铃和沙槌相互呼应,三拍的民谣恰似微风拂面,海浪拍打礁石,风声和虫鸣是他们唯一的修饰。或许并不只是我们的祖先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Movietone也有。只是他们悠然见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

22
Oct 07

我听过我写过(11) 不同的列车

样板戏 | | Shout (0)

【人】Steve Reich
【物】Different Trains
【时间】1990年9月25日
【发行】Nonsuch Records (USA)

作为现代音乐的开创性人物之一,史蒂夫 · 莱克一直以先锋的姿态定义和开发着极简乐派。六七十年代他的音乐往往选用循环播放的人声录音 (《快下雨了》,1966) 或者钟摆 (《钟摆音乐》,1968) 等机械性很强的材料,通过精密调整各个音轨的播放速度来达到复杂的效果。再后来发展成多乐器对相同音乐动机的并行演奏 (《六架钢琴》,1973),渐变的节奏和相位差产生了时而和谐时而错落的奇妙体验。在莱克看来,音色、响度和节奏的细微变化才是音乐的关键所在。

有趣归有趣,他的音乐总被当作前卫指标或者高深的理论研究,影响范围终有限。直到八十年代莱克的音乐变得较为生动和丰富以后,他才逐渐被大众接受。《不同的列车》是莱克发表于1988 年的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录音采样作品。音乐的主题是二战时期美国和欧洲“不同的列车”。这个想法来源于作曲家对他小时候的回忆。三十年代末莱克不满五岁,由于父母的离异他必须常在看护人的陪同下搭乘火车横穿整个北美大陆,往返于洛杉矶的母亲和纽约的父亲之间。在小莱克的眼里这是充满乐趣和冒险的奇妙旅行。而多年之后,他突然想到自己作为犹太人,若当时生活在欧洲,那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列车。为了表现这段特殊的个人经验和与此同时在不同空间中发生的历史大事件,莱克创作了这部三乐章的《不同的列车》:战前的美国,战时的欧洲,战后。

就算以今天人们见多识广的眼光来看,这个唱片仍然是重要的和创新的。它展现了莱克在理念和技术上的新动向,照他自己的话讲,就是用仔细挑选的声音素材来产生音乐和控制音乐的走向。换言之,四重奏在作品里是配角,它是受播放的录音带引导而发展的。莱克大致准备了四份录音:当时陪他搭乘火车的看护人弗吉尼亚女士的采访片段;工人劳伦斯回忆当时乘坐纽约——洛杉矶线的情形;犹太大屠杀幸存者拉切尔和保罗的录音材料;以及美国、欧洲三四十年代的火车汽笛录音。

接下去的工作是莱克选择音调清晰的语音片段,将它们的音调转录成乐谱。乐器要做的就是尽量准确地用旋律模仿这些语调。由于语音的抑扬顿挫和语调的灵活,音乐旋律中经常出人意料地爆出切分音和升、降调。这时候音乐的局限性反而变成了好处。第一乐章《战前的美国》采用两位老人对三十年代美国铁路线的回忆采访片段,“去纽约的特快列车……”,“一九四零,我想这一定是一九四零 ”。提琴兵分两路,一面与汽笛遥相呼应,一面附和人们念出的地名和时间。较之此乐章的急速,第二乐章《战时的欧洲》要沉重得多,汽笛就像警报,幸存者低低的谈话描述了他们如何从学校被赶去集中营。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音乐对语言的模拟更加戏剧性地证明了这点。直到第三章才开始有一些音乐主导的段落。被切割的只言片语穿插其中,在犹豫和彷徨里人们重新开始算时间,报地名。提琴不再煽情,相反它们行之有效地从各个被分离拼接的元音里抓出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不同的列车》中担任弦乐四重奏演出的是著名先锋团体Kronos Quartet,他们力图用四重奏这种严谨的音乐形式展现出广阔的空间。从八十年代初便开始热衷于和风格迥异的各式艺术家合作,不仅有现代音乐家,也有爵士乐手、摇滚乐团和亚非拉民间艺人。他们开放的态度可能是促成与莱克合作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不同的列车》里并没有太多情绪需要他们表现,只要乖乖模仿录音带即可。另外,据说莱克在2000 年曾经将这个作品改编成四十八人弦乐团的版本,同时增加了录音素材。没听过乐团版,也许会是另一个惊喜。在大师手中,任何事都可能发生。

28
Jul 07

我听过我写过 (10)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样板戏 | | Shouts (2)

【人】Damon & Naomi
【物】With Ghost
【时间】2000年9月5日
【发行】Subpop
【我有】CD
【记号】SPCD 501

七月在芝加哥的一个通宵。第二天要签证,夜里在 UIC 的学生宿舍大厅打发无聊时光。偶然听起这张专辑已是五点,天慢慢亮起来。窗外变成蓝色,巨大的穹顶下透进活跃和新鲜的光芒。在那个黎明我再次感受了这张专辑的美好。也许它就该配合每个清晨最平和的时刻。

Damon & Naomi与乐队Ghost的合作是个可喜的变化。他们原本捉襟见肘的器乐演奏得到了丰富,Ghost无可挑剔的电吉他和键盘赋予他们音乐强大的张力。这也令 Damon & Naomi自身声音条件的限制变得无足轻重。第一首Mirror Phase(镜相)从小风琴和木吉他开始,男女声交错展开。Ghost梦幻的滑弦吉他在中段出现,光明来了,微风来了,我却爱上了无法掌控的人。顺带说,优美的旋律以深奥难解的哲学术语为题,大概也是这两位哈佛毕业生的喜好吧。

从以往的经验,Damon & Naomi基本上总能找到诗化的语言,而在旋律方面则相对弱些,音乐胜在安静的气质。而在With Ghost唱片,他们对音乐的驾驭达到了新的高度。动人的旋律再次出现在比如Judah and the Maccabees里,Damon Krukowski借先知的眼睛向我们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钢琴是刻骨铭心的,吉他是三日绕梁的,Damon虚弱的声音似乎也没减弱歌曲应有的表现力。Damon & Naomi的美是一种东方气质的美,也许是Naomi 的中国血统,也许是他们合作的日本乐队Ghost,使他们的音乐简单,沉静,丰满,细听还颇有些一花一世界的意味。Naomi Yang 作为美术设计师,在封面和内页呈现给我们的也是东方的古朴。阳光沿木质墙面和窗格的蔓延,或者竹节和草绳的捆绑,无不在明暗间隔的光影布局中显出低调的美感。

再向后听,The Great Wall(长城)和Tanka都超过8分钟,Damon & Naomi在这里陷入了迷幻而非冗长。Don’t Forget,整张唱片中我认为最忧伤的时刻。Damon在木吉他里细诉,我虽死去,但请不要忘记。结尾是翻唱的Eulogy to Lenny Bruce。我失去了一个朋友,也不知为何。And why after every last shot, was there always another? 而悲伤已经过去,我们又回复到清晨平静的阳光里。反复的讯问在钢琴中结束,一天刚开始,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回想。

With Ghost不动声色地令我有了深刻和美妙的体验,在我看来这是民谣/slowcore音乐的一个高境界。五年后Damon & Naomi出版了The Earth is Blue,他们的确向着更美更生动的地方走去了。而我始终还会听With Ghost,在每个有阳光或者没阳光的早上。

13
May 07

我听过我写过 (9) 他的时光

样板戏 | | Shouts (3)

【人】Neil Halstead
【物】Sleeping on Roads
【时间】2002年1月22日
【发行】4AD
【我有】CD
【记号】CAD 2202 CD

好久没更新。其实四月份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不知道怎么开始写。记下来一些,以后慢慢整理。还有就是,那天在 MSN 的名字后面贴了两句歌词,随即有人跑上来说我是诗人。我不是啦,Neil Halstead是。歌词是他的。所以先写这个吧。这个系列也是耽搁了好久,每次都写到自己无趣。说的总是没有唱的好听。

有些东西要足够的时间才能体会,第一次听这个唱片时觉得,啊,他唱完了啊?我什么都没听到。直到好几年后我才突然发现这种轻、浅、妙不可言的味道。怎么形容呢?大概就像时间的流逝。流逝这样的动作是靠另一些动作来表达的,比方交谈,回忆。我一直很想用某种声音来形容它,也许这个sleeping on roads可以。

我猜 Neil Halstead 还有一些无法在 Slowdive 和 Mojave 3 里说清楚的东西,所以出版了这张个人专辑。sleeping on roads 听起来是漫不经心的,他甚至没有好好唱。开始的几个作品,seasonstwo stones in my pocketdriving with bert,都是在路上,歌词里是跋山涉水或者日行千里。“没时间感到苍老,没时间感到忧伤,这是我生活中唯一的季节 ”。他用悠闲的节奏,在民谣的音色上加了小号。为了这种明亮的色调,他还把木吉他当班卓琴弹。中间的段落是放松的,用了很多细碎的声音,音乐盒,我怀疑缩混的时候他故意把几个音轨做模糊了,人声部分彻底是现场收音的效果。see you on rooftops算是最高调的,他用最简单的合成设备和失真调整出一些粗糙的电气效果,在各种键盘长音里,他听上去不再缓慢忧伤。我要说的是,这种直接、紧凑却轻声细气的样子,是不是为了配合他所要讲述的内容?

而他要讲的仅仅是生活的细节而已。写一首歌,因为我爱你。Neil Halstead 一直是文艺青年的样子,他在《旅行者的借口》唱片内页画了好多插画,他把自己的诗撕碎了喂金鱼。而 Mojave 3 和Slowdive表现的情绪并不是他最个人的,他需要这个sleeping on roads来描述他所迷恋的生活场景。所以他现在听上去像带着合成器的Nick Drake。而我常想,他们的生活到底和我的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路上都会遇见些什么?他也醉心于那些浮光掠影么?Neil Halstead最后在唱片里说,当我爬出窗户看见星星,才发现我要的那些时光已经过去。

听到这句话我有些震动。我想到自己的生活。它也就这么轻、浅、妙不可言地过去了。季节的变化让我变得活跃,有时我也会在路上唱歌,sleeping on roads, taking my time,啦啦啦。而我也经常发现,自己想要的时光早已过去。

夏天来了,我教完最后一堂课。W要去加州工作了,从此不再有人和我去吃晚饭,不再讨论那些世界角落里发生的事。我像每个夏天一样,有了新的读书计划和锻炼计划。它们和每次出现时一样激动人心,也会和每次一样迅速消失。夏天的空气里总闪烁着光亮的斑点,有时在飘着的窗帘后面,有时在绿树的阴影里,有时在路旁教堂的彩色玻璃上。只有它们提醒我时间的流逝。我想到小时候在农村的晒谷场上看见萤火虫,也想到大学毕业时潮湿的教九自习室。甚至第一次看《在路上》,在中学图书馆的楼顶上读到 “每当太阳西沉,我总喜欢坐在年久失修的破败河堤上,眺望新泽西上方辽阔无垠的长天”。

歌还在放,但不知道要怎么结尾了。总之我为这种难以被描述的“流逝”找到了贴切的声音。那天放在 MSN 名字后面被人说成很文艺的歌词,我仍然觉得很美。他们说有些景致难以想像,但我想到了,甚至看到了。

Climbed out the window and stared at the stars,
but the moment I wanted had already passed
Lost in the silence, blessed by the night,
dreamed I saw soldiers; they were all dressed in white,
all dressed in white

17
Nov 06

我听过我写过 (8) 灰色年代

样板戏 | | Shout (1)

【人】Sixth Comm
【物】Grey Years
【时间】1993
【发行】Kenaz
【我有】CD
【记号】KENCD 03

这个唱片的销量我估计不会多过1000张。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Sixth Comm(其实也就是Patrick Leagas一个人)遇到了Amodali,Sixth Comm作为一个音乐计划渐渐停止,九十年代的唱片均以Mother Destruction的名义发行。最近Patrick接受采访时说,Mother Destruction和Sixth Comm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的身份混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总的来说,Mother Destruction的前台人物是Amodali,她的观念是鲜明的,她所期望的音乐形态也比较统一。Patrick在MD的任务是音乐的编写和完成。Sixth Comm更加难以归类,他是Patrick自己的project,音乐和主题的表达也更自由和芜杂些。

Grey Years这个微型专辑还是以Sixth Comm的名义发行,包括了5个作品。其中三个是Amodali 1987年录制的,一个是Patrick 1987年的声音素材,另一个是1992年两个人的合作。基本上,这个专辑定义了日后Mother Destruction音乐的走向,它比较黑暗,原来Sixth Comm悲壮和热烈的气氛几乎消失了,Amodali低回的念诵和各种张牙舞爪的效果是唱片的主要内容。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节奏的减慢迫使Patrick的鼓变得异常沉重,这在他们合作的Tears On Fire里表现得很明白,似乎是为了配合Amodali的咒语特别加重了节奏,低频混响也有意变得缓慢而且粗糙。在Amodali自己的三个作品里,更多地充斥着扭曲的吉他和她的尖叫,两者之间还夹杂着很多噪音,这应该是他们追求的效果。鼓的音色要明亮些,也多样化一些,应该是有多种鼓。非常厉害的是一个名叫Shark Fuck的曲目,先是对吉他做了少量的放大失真,这种音色对简单的话筒人声延时和循环鼓机是一个很醒耳的扩充。然后失真的效果越来越强烈,最后和严重延时的人声粘成一片。在这种粗颗粒的炽烈的噪音下,人声的高频部分时不时地冲突出来,加上鼓一直有条不紊地简洁地行进,十分生动。相比之下,Patrick自己的作品要静态很多,但也更有张力。那个纯音乐的作品有18分钟长,叫Golden Forest,几乎在没有真实乐器的情况下用合成器做了很多简单流畅的音色,它们缓缓流动着构造出一种月出日落、鸟叫虫鸣的永恒。

这张唱片是Patrick Leagas音乐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Sixth Comm在音乐上的终结以及一个新方向的开始。直到14年以后,也就是今年,Patrick才重新以Sixth Comm的名义出版了一个新作品。而这个新作Headless,也已经与Grey Years里所表现的意境相去甚远了。

05
Nov 06

我听过我写过 (7) 高级的声音

样板戏 | | Shout (0)

【人】David Sylvian
【物】Blemish
【时间】2004年2月16日
【发行】SamadhiSound
【我有】CD
【记号】SOUND-CD ss001

今天又找出David Sylvian的Blemish来听。有评论说他的声音听来很高级,对,我也这么想。不过David Sylvian是典型的年老色衰,法令纹太深鸟。伊年轻的时候可是很惊艳的啊。可惜了。

Blemish和他前面所有的唱片风格迥异。Blemish是David Sylvian和前卫吉他手Derek Bailey的合作,很简约,人声和乐器的关系疏离。第一首Blemish有十三分钟长,吉他的演奏基本是无调性的,强烈的延时效果令人晕眩。和弦细腻的震荡被噪音反馈粗暴地打断。在电流反复的干扰下,David Sylvian的声音却是有调性的,温和的,他缓缓地描述一场奇妙的探索。再往后听就更清楚了,比如 The Only Daughter 里面破碎的glitch效果,背景是低频电音和细微的摩擦声,David Sylvian的声音以唱片跳针的方式被切割,然后随机拼贴。基本上歌曲都是这样的结构,人声这部分的旋律很明显,井井有条,(而且他的声音真的很高级,很高级很高级啊,素那末有品位),背后是时髦的glitch实验效果,但隐隐约约能听出David Sylvian早年ambient的风采,所谓姜还是老的辣啊。

不过老姜总是要怀怀旧的。最后一首歌就是粉怀旧粉梦幻的,”我没有注意到我在走神/我无法控制/我的童年回来了/那些一个便士买到的秘密/它们都来到我的窗前”。很正经很深沉地把前面潦草的段落盖过了。哎哎,我真的很喜欢这个人哎,但愿我老了也能那么酷。

最后我又看了他的几张近照。其实还是风韵犹存的,可能是那个发型出了问题吧。

25
Oct 06

我听过我写过 (6) 梦之重构

样板戏 | | Shout (0)

【人】Robin Guthrie & Harold Budd
【物】Mysterious Skin Soundtrack
【时间】2005年5月24日
【发行】Commotion Records
【我有】CD
【记号】CR008

这个电影原声不知听过多少遍了。第一首Neil’s Theme的吉他延时一响起,我就立即陷入一种安静、恍惚的状态。如果梦境真的可以被重建,那么Robin Guthrie的delay效果和Harold Budd的键盘一定必不可少。这种轻浅、舒展和迷幻的氛围就像电影里主人公少年时在寒夜中轻轻吐出的雾气,以及雪花静静飘落时天幕中微蓝的光。你有过这种体验吗?小时候走夜路,总觉得四周有微微的光和小小的声响,有时是嗡嗡嗡的,有时好像又变成一个很美很柔软的旋律。而这个唱片就抓住了寒夜中所有轻微的移动和它们发出的细小的声响,比如一片雪花的飘落,一个伫立的背影,或者一道目光。然后把他们抽离出来,变成一些动人的和弦和延时效果,还有Harold Budd拿手的环境音乐布局,稀疏的键盘的长音和很简单的节奏。生活里很难真的出现那么多梦幻时刻,所以当这两位大师建立起这般美妙的幻象时,我是多么地沉醉其中。

21
Oct 06

我听过我写过 (5) 民谣般的心

样板戏 | | Shout (0)

【人】Ida
【物】The Braille Night
【时间】2001年6月5日
【发行】Tiger Style
【我有】CD
【记号】TS-012 CD

我不知道他们是叫艾达还是伊达,反正两个名字都很顺口。很久以前听过,但没记住。这次是偶然翻出Heart Like A River,然后顺便把前面的也补了课。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做给小孩子的唱片叫I’m Your Little Flower,都是写给小孩子的“摇滚”,很cute。这张The Braille Night和他们以前的有些不同,做了大量的吉他效果,加了提琴,歌曲也是有声有色。当然最近的那张《河流般的心》更加生动些,但这张唱片已经开了个小小的好头。不知道为什么媒体都觉得是他们在这之前的那张沉闷寡淡得不得了的唱片最有价值。难道美国人不常见识这种闷到想死的东西?应该是吧。老美总是和全世界人民唱反调。

前段时间在Amazon上面察看各种乐队的唱片销量排名,Ida应该属于不很红和很不红之间的无数乐队之一。Amazon上能卖他们说明大家还知道他们;卖到7、8万的排名,说明不红。他们来自纽约,尽管纽约大多数乐队不走这种民谣路线。他们还来过我们本地的一个音乐节,当时我没去。现在听他们的唱片,不经意地听到很多舒服的和声、歌词和有意思的效果。突然在三个音符里听出一个世界,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08
Oct 06

我听过我写过 (4) 生活的旁边

样板戏 | | Shout (0)

【人】Mark Kozelek
【物】What’s Next to the Moon
【时间】2001年1月10日
【发行】Badman Recording Co.
【我有】CD
【记号】BRCD-990

刚去听了他的演出,出来竟然买了这张唱片。去年秋天从家到学校的那段路,经常是在这张唱片的伴随下走过的。树叶铺满地,我跨过一些小水坑,穿几条马路,阴天里远远望见雄伟的Siebel大楼,可耳机里面唱的是,我不要做律师或者医生,我要做个摇滚歌手,我要做个摇滚歌手。

当然我是没戏了。他有第一把吉他的时候我大概刚出生,不过不是在他那个俄亥俄的小镇;他在苦闷的高中时,我戴着三道杠神气地举着红旗参加学校集会;他组乐队时我也许在上数学培训班。他在旧金山开始走红,我在闷热的暑假里坐在地上一遍遍听他的Mistress。后来他变成了一个木讷、开始发胖的中年人,而我来了美国,变成了一个研究生。

这他妈的就是生活。唱片里Mark翻唱了10首AC/DC,调子都已经是面目全非,吉他加人声,一路唱到底,冷清极了。有时他真的触到了我的心底。比如这个唱片,比如我看的这个现场表演,他在灯光下闭着眼睛唱歌,浓重的鼻音,只有吉他闪闪发光。

19
Aug 06

我听过我写过 (3) “凌晨三时,火车站的牛仔”

样板戏 | | Shout (0)

【人】The Blue Nile
【物】Hats
【时间】1989年10月
【发行】Linn Records

一直听说这是个25年才出了4张唱片的神奇乐队,完美主义者。Rickie Lee Jones的偶像。今天下线以前找来听了,作品的确很独特,明明是流行歌曲,听着却很不同,编排复杂,气氛不是吉他做的,也不是ambient的那种,用的应该是些平常简单的合成器。但它和愤懑又有点虚弱的人声配合得非常好,某些瞬间真的让我想到King Crimson和模糊不清的八十年代气质。Let’s go out tonight里面有着夜色阑珊的气息。Headlights on the parade节奏更清晰,流行歌曲的腔调。到From a late night train,调子又沉下去,最后慢慢消失。雾蒙蒙的一片,絮絮叨叨的孤独和忧伤,说Blue Nile是大师那是言过其实的,但的的确确有些片断,让我的心猛地抽紧,像被狠狠地抓了一下。最后想到他们和Rickie Lee Jones合作的Easter Parade,对,就是那样的时刻。

Previous »


Copyright © 2024 二十三號人民公園
…the storm is finally over, the sky wild and exhausted. We went up to the observatory and the gods were with us. They gave us the most beautiful rainbow i've ever seen. I closed my eyes and cried.